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“寻味”春节丨海湾人的春节记忆……③
概要:
家乡年味儿浓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童谣悠悠,如同一把钥匙,悄然开启了春节这场盛大的寻味之旅,尤其是在我老家,过年的每一种习俗里都是满满的年味儿。
腊八节,晨曦微露,一碗腊八粥率先登场:红豆的软糯、绿豆的清新、薏仁的醇厚、红枣的甜蜜、莲子的清香,诸多食材在锅里相互交融,慢火炖煮至软烂,每一勺都饱含着对来年五谷丰登的祈愿,暖意顺着喉咙直抵心间。
腊月二十三,年味渐浓,糖瓜祭灶。麦芽糖制成的糖瓜,外形憨态可掬,轻咬一口,黏牙的甜蜜迅速在舌尖蔓延开来,既满足了孩童们的馋意,又满含着对灶王爷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的虔诚敬意。此时,家中厨房也忙碌得热火朝天,炸麻花、炸丸子,热油翻滚间,面团与肉馅华丽变身。麻花根根酥脆,咬下去“嘎吱”作响;丸子外酥里嫩,鲜香四溢,瞬间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食欲。
年三十下午,我们一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。擀面皮、调馅料,一家人分工有序,其乐融融。白菜猪肉馅清爽鲜美,恰似冬日里的一抹温润;韭菜鸡蛋馅香气扑鼻,充满春日的蓬勃生机。双手灵动,一捏一合间,饺子包进了团圆与祝福。下锅煮熟,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,佐以香醋、蒜瓣调制的蘸料,一口下去,家的温暖、年的喜悦满溢而出。
在老家,年夜饭是一场珍馐荟萃的盛宴。清蒸鲈鱼,恰似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,鱼身划上精致的花刀,铺上葱姜丝,淋上热油,“滋滋”声中,鲜嫩的鱼肉入口即化;油焖大虾红亮诱人,外壳酥脆,虾肉紧实弹牙;还有那软糯入味的红烧肉,色泽红亮如琥珀,肥而不腻,入口瞬间在舌尖化开,成为年夜饭上最亮眼的一抹“中国红”。
大年初一早上,邻里间会相互拜年,瓜子、花生、水果糖摆满桌,大家边唠嗑边品尝,欢声笑语回荡在屋舍间。到了初五,破五吃饺子,形如元宝的饺子承载着驱邪纳福的祈愿,捏“小人嘴”,将晦气驱散,为新一年讨个好彩头。
家乡的年味儿浓,浓在亲情相伴,浓在美食体验。春节的美食,宛如一条无形的红线,串联起岁岁年年的美好回忆。它是家乡深情的呼唤,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羁绊。无论游子漂泊何方,这舌尖上的年味,永远牢牢地牵绊着心头最柔软之处,岁岁年年,回味悠长,温暖如初。
(海湾化学 王一帆)
我的春节记忆
春节对我来说,承载着无数美好的回忆,更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光。
春节的味道,首先弥漫在年前热闹非凡的集市上。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年货,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。春联那鲜艳的红色,在阳光下闪耀着喜庆色泽;糖果的甜蜜香气,随着微风轻轻飘散,勾动着人们对新年的甜蜜憧憬。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,浓浓的烟火气,是春节独有的味道。
贴春联、放鞭炮是过春节的重要仪式。记得小时候,我会和母亲小心翼翼地将崭新的春联贴在门上。夜幕降临,烟花爆竹声逐渐响起,我总是拉着小伙伴们在烟花下嬉笑奔跑,看着五彩斑斓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。如今,虽然我已长大成人,身份也发生了变化,但每当听到这熟悉的烟花爆竹声,心中那份喜悦依然如初。
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,必然是那顿充满温情的团圆饭。厨房里,母亲精心准备着一道道美味佳肴,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对家人的关爱。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,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,香气四溢。我们举杯欢庆,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。在这一刻,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,也明白了春节的真正意义。
只要家人在身边,年味就永远不会消散。那些美好的春节的记忆会永远铭刻在我心中,化作人生路上的前行动力,激励我为家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(海湾化学 武文韬)
热闹的春节
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最盛大的节日,小时候所期盼的,不过是六一、生日与过年。六一和生日太短,唯有过年最值得期盼。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”,喝过一碗腊八粥,意味着一场名为春节的大戏拉开帷幕,五湖四海的游子开始返乡,如同一群候鸟一般。小时候我在家,等待着父亲回家,现在父亲在家,等待我回家。我们从等人的一代,变成了被等待的一代人。
小时候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集市。临近年关,集市上卖货的人多,买东西的人更多,熙熙攘攘的人群,琳琅满目的年货,四周满是吆喝声:“香油,现榨的香油。”“韭菜,便宜卖了。”穿梭在人群中,我紧紧拉着父母的手,从一个区走到另一个区,味道也从冰冷的青菜味,变成了鱼腥味,再变成了瓜子出炉的香甜味。
其中最有年味的还得数春联摊位。远远望去,满眼喜庆的颜色,红彤彤连成一片,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在风中跳动,点燃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。父亲会拉着我的手,给我念每一副春联上的字“吉祥如意福星到,富贵平安好运来”“五福临门家兴旺,万事如意人吉祥”。虽然那时不懂,但也了解这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对我来说,过年期间最有意思的事情不是放鞭炮,反而是和母亲一起蒸馒头,看着面团在手中时而扁,时而圆,就会有一种乐趣,还会不顾母亲的反对,将造型奇特的面团放入锅中,看着它在缭绕的蒸汽下变成白白胖胖的“奇怪馒头”。刚出锅的馒头是最香的,有着一股浓浓的麦香,和着那股开心劲儿,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。
如今离家在外,有时总不免想起过去的春节,无论何时回想,都满是温暖与力量。在新的一年里,愿我们都能带着春节的美好与希望,踏上新的征程,努力拼搏,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。
(海湾化学 李永帅)
在东北,邂逅永不褪色的春节情长
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,每年最期盼的,便是过年,东北的春节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。
春节的序幕,从腊八悄然拉开。腊八节,是喝腊八粥的日子。在东北,家家户户赶在太阳升起之前,就开始精心熬制腊八粥。听父母讲,过去生活困苦,物资匮乏,在腊八这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日子里,用谷物熬成暖粥,既能抵御严寒,又能温暖身心,故而有 “腊八腊八,冻掉下巴” 的俗语流传。
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,“大块糖”闪亮登场。传说,这一天灶神会上天向玉帝禀报每家每户一年来的善恶之事,新年里玉帝会据此给予相应的奖惩。人们都盼着灶神能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,于是“大块糖”应运而生,用它的甜蜜粘住灶神的嘴,让他只说好事。
如果说腊月二十三的热闹稍显克制,那么除夕则是热闹的巅峰。除夕夜,一家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,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,我们会穿上崭新的衣裳,满心欢喜地迎接新年。父母在厨房精心烹制美食,而我和兄弟姐妹则负责贴春联,红底黑字的春联,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,往门上一贴,新年的氛围瞬间就浓了起来。年夜饭前,必不可少的环节便是燃放鞭炮。小时候,我对鞭炮真是又爱又恨,那噼里啪啦的声响,既带来惊喜与兴奋,又让人忍不住心生畏惧。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甘示弱,比着看谁放的鞭炮更响亮,似乎鞭炮声越响,来年的日子就越红火。
年夜饭,饺子是绝对的主角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,看着春晚,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,这一刻,亲情在烟火中升温,幸福在笑声中蔓延。在我的记忆深处,还有一道菜最为独特,那便是猪肉炖粉条。对于许多在外漂泊打拼的东北人来说,这道菜不仅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家的味道,是心灵的慰藉。无论在外历经多少艰辛,只要回到家乡,吃上一口正宗的猪肉炖粉条,所有的疲惫与委屈都烟消云散。
在我心中,春节的味道从未改变,它是爸爸妈妈对我在外漂泊的牵挂与思念,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、吃水饺的温馨画面。只要家人团圆,亲情相伴,那浓浓的年味,就永远不会消散。
(海湾精化 徐宇轩)
“浓烈而又平淡”的春节
在我的记忆中,春节如烟花般璀璨,却又如团圆饭般朴实无华,它的味道“浓烈而平淡”。
在北方农村,春节的 “年味” 历来浓郁醇厚。我的老家在即墨的一个普通农村,过去,每当春节临近,街头巷尾总弥漫着一种喜庆氛围,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“年味”。小时候,最期待的便是赶集市的时光。集市上热闹非凡,摊位像鳞次栉比的小城堡,红彤彤的春联、精致的窗花在风中轻轻摇曳,琳琅满目的烟花爆竹更是让我目不暇接,它们像一个个神秘的宝盒,藏着无尽的欢乐。
从村东头到村西头,几乎一天都能听到小孩子放各种小炮仗和烟花的声音,那是春节特有的乐章。我也会和小伙伴们参与其中,嬉戏玩闹,快乐得连吃饭都抛到了九霄云外。然而,时光流转,如今这种 “味道” 似乎渐渐淡去。过年时,街道上很难再听到鞭炮的噼里啪啦声,也少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戏欢笑。
不过,春节的传统在农村依旧顽强地延续着。每至腊月二十九或三十,母亲便在厨房开启一场美食的魔法,整个屋子被浓郁的香气填满。在除夕那一天,人们会把家谱挂在家里大堂的位置,还有财神爷、灶王爷等各种神仙供位摆在相应位置,摆好各种贡品。傍晚时分,男人们去“请年”,也就是到祖坟请先人们回家过年。女人们则在家做饭。夜幕降临,男人们又会去同宗族的人家里,对着家谱磕头,这种说法叫“送香”,是即墨农村独有的传统,承载着对祖先的敬重与追思。大年初一,同样的磕头仪式在延续,晚辈们还会前往亲戚家,向长辈们磕头拜年,长辈们则会递上红包,传递着祝福与关爱,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“拜年”。这些传统,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,更是维系亲情、增进感情的纽带。
现在,尽管大街小巷的人没那么多了,但我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属于春节的温暖和人情味,年味儿是外出工作学习的年轻人对回家的期盼,是父母老人对孩子的思念,是那熟悉的桌子和菜肴,那传统而古老的仪式,更是亲人们围坐一桌时的欢声笑语。春节的“年味”似乎未曾改变,改变的只不过是我们迎接它的方式。或许,真正的“年味”从来不是外在的盛大,而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团圆与温暖。
(海湾精化 刘本旭)
年味是什么?
年味是什么?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,是高高挂起的红灯笼,是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……每当闭上眼睛,我的记忆就会瞬间被带回到那个充满欢声笑语、烟火气息的春节。
小时候的春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购买年货。街市的氛围格外热闹,摊贩们摆满了各种货物,有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还有各式各样的对联和窗花。我和爸爸妈妈提着精心挑选的年货,脸上洋溢着喜悦。那时候的年味,是空气中弥漫的食物的香气,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更是家家户户门上的大红福字和对联带来的喜庆。
现在的我不再是跟在父母身后的小孩子了,我也开始学着爸妈的样子把这浓浓的年味仪式感带给我的孩子,满心欢喜地迎接新春的到来。
周末与老公、闺女一起赶大集、逛超市,采购充足的年货。在家里放一束鲜花,在客厅挂上红红的灯笼,金色闪耀的福字贴在大门上,增添浓浓的年味和喜庆的氛围,给新的一年带来满满的祝福。餐桌上摆满各种坚果、糖果等小零食,冰箱里满满当当的蔬菜水果肉类。大人在忙碌地布置,孩子在一旁蹦蹦跳跳的参与,那稚嫩的小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期待。
看着布置一新的小家,那熟悉的年味扑面而来,这一刻,我仿佛找到了小时候在爸妈身边过年的感觉——温暖而踏实。春节的独特魅力就在于,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。
春节的味道,是热闹的集市,是喜庆的窗花,是噼啪作响的烟火,更是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家的味道!
(碱业发展 苏洋)
儿时的年味
鞭炮声响起、绚丽的烟花撒满夜空,勾勒出我记忆中那份纯粹浓烈、让人魂牵梦绕的“年味”。
记忆中的春节,是孩子们手里拿着刚从小卖部换来的鞭炮,小心翼翼地点燃,听着“噼里啪啦”的声响,心里满是兴奋与新奇。孩提时代对每一件新衣服都充满期待,对每一道年夜饭的菜肴都如数家珍,因为那不仅仅是食物,更是家人团聚、幸福满满的象征。
而现在,虽然物质条件远比过去丰富,但那份对春节的渴望与期待却似乎随着时间流逝悄悄散去。电子产品取代了传统的纸牌游戏和邻里间的谈笑风生,微信红包替代了亲手准备的压岁钱,视频连线虽能拉近空间距离,却难以填补那份面对面交流的温暖与深度,飞速发展的社会,逐渐拉开了人与人之间、邻里之间的感情距离。
儿时的春节,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、挂灯笼,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,孩子们则在一旁“越帮越乱”,那份参与感和成就感,是任何电子高科技产品,抑或AI技术软件都无法替代的乐趣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如今许多习俗被简化甚至省略,春节的仪式感在不经意间被削弱,那份“忙年”的喜悦也渐行渐远。
记忆中的那些家常菜,虽然简单,却因融入了家人的爱与汗水,而变得格外美味。如今,外卖服务的便捷让年夜饭的选择更加多元,外出办理年夜饭的大酒店越来越多,档次越来越高,却也让人怀念起往年那份围炉共话、亲手烹饪的温馨时光。
尽管春节的形式在变,但那份对家的思念、对亲人的眷恋,却始终如一。愿这个春节,你我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春节故事,让那份久违的“年味”,在新的一年里,重新绽放。
(海湾实业 匡成文)
Copyright © 2019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电话:0532-89076010
鲁ICP备14024413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青岛
Copyright © 2019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1462号
联系电话:0532-89076010 | 鲁ICP备14024413号 |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青岛